流年太匆匆,不过一场浮生半梦。

《The Forbidden》长评

      些许感想,如有错处,请见谅 @一川烟草 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决定写下这篇长评,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——尽管它是我二十年人生中第一篇长评。
        彼时我坐在窗边,耳机里是循环播放的音乐。看到“完”时,我没有继续读,而是按灭了手机,抬头看向窗外。东北今年的冬天来的格外轻缓,除了上周突然的降温,并不太冷。因此当我看到窗外纷扬的雪花时,不由得怔了一下,隔着模糊的玻璃看着模糊的世界,突然轻轻说了一句:“人生如戏,总有人入戏太深。”然后,就有了这篇长评。
        我做事向来随心,但在阅读方面有着异常的认真与执着。我喜欢在一个个故事中揣度人物的心理,预判故事的走向,看我的思路会有哪些与作者相似。有些的确可以预料,但大部分会带给我惊喜,所以我一个个的寻找下去,直到这个故事完结,再去找下一个。在这里我必须认真地说一句:《禁区》满足了我的期待,也勾起了我更大的好奇心。
        见过太多以原著为背景的同人文,不乏写得好的,但也有太多不尽人意。我看到他们笔下的叶修以一种莫名的“玛丽苏”形式被众人喜欢着,总觉得少了点感觉,这些喜欢来的莫名其妙。但这种感觉,我在《禁区》中找到了。
       《禁区》中的叶修给了我有全新的认知。读完三章后,我果断打开笔记本,在新的一页将之前记下的,我认为写得好的全职同人文作品名重新排序。在第一行写下从未有过的“并列第一”后,我认真地写了两行字:
       《禁区》 作者:一川烟草
       《食物链关系》 作者:阴天有雨
         这个决定似乎草率了一些,我做事随心不代表随便,尤其是在阅读方面。排序什么的,哪怕是同人文,我一般也会在完结后才予以评价。《禁区》无疑是个例外。见过太多烂尾文甚至坑文,我实在不该在三章过后就将它排在如此之高的位置。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,它在我心中会有极高的地位,以我对作品的执着,哪怕最后真不巧的烂尾了甚至坑了,它也会被我记住,并且会一直被期待下去。这无疑是很累且没有结果的。但我没有犹豫,我莫名的相信,它不会让我失望。
        事实证明,我赌赢了。
        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很好,作者创造了一个新的“荣耀”,给所有读者一个新的体验。冷静克制,拥有与他这个年纪不符的沉稳与机智,却仍不为外物浸染的叶修;商人心态,对事情计较投入与回报,哪怕是感情的喻文州;机会主义,深谙狩猎之道,用无害纯良麻痹对方以期致命一击的黄少天;热衷新奇,与人交流魔术般天马行空却暗含深意的王杰希;行胜于言,认真执着又不乏细腻心思的周泽楷;看似粗线条,实则看得比一般人通透,不会畏首畏尾的孙哲平;行事严谨,评人一针见血,就事论事喜欢较真的张新杰;还有活泼热情办事周到的助理戴妍琦;陪叶修走过悲伤的妹妹苏沐橙;女王范十足却关心小辈的编剧楚云秀;尽职尽责的江波涛;有什么说什么的许龄……他们就像身边人的缩影,但又是独一无二的自己。
        仔细想想,随着时间推移,所有人的感情都在悄然改变。文章最大的成功之一在于隐藏在文字中的惊喜。印象比较深的几处,拿其中一处举例:张新杰是木笔。在那一章的结尾着实让我惊艳了一次,仔细想想却并无不妥。我习惯于在文字之间找伏笔,但老实说,张新杰以木笔的身份出现于我是个意外。我想,我多少可以理解一点叶修当时的心情。
        我试着去体会每个人的心理变化,却也因此心惊于作者的文笔。不是路人心理,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鲜活,你甚至可以通过一个想法判断出他是谁,这是最难的,却也是一部作品最难得的。
        上部题为“入戏”,我觉得十分贴切。 他们都是演员,在演别人,也在演自己。最后一句“他入戏了,从此甘愿沉沦”,说的又何止是喻文州?入戏太深,终是无法脱身——“他们是演员,真真假假的,不必过于较真。”
        行文至此,我的思路被突兀的铃声打断。家人临走时放在家里的手机此时正亮着屏幕,播放着有些过时的来电音乐,声音在静谧的屋内一遍遍回荡,大有我不接听就一直响下去的趋势。虽然知道它一会儿就会因为无人接听而被自动挂断,但终究不太礼貌。这篇长评被我写在了笔记本上,我偏头看了眼手机,然后合上了笔。拿起手机时,我看了眼窗外——
        雪停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“喂?”
        

评论
热度(53)

© 莫凌初 | Powered by LOFTER